
课程咨询: 400-996-5531 / 投诉建议: 400-111-8989
认真做教育 专心促就业
青岛达内培训小编讯资本的逐利属性在今年的影视行业中表现明显。在国家大力倡导文化产业发展之时,资本争相涌进影视行业,不仅推高了票房,也使得相关影视公司股价不断上涨。
2014年,凭借一部《泰》,光线传媒股价大涨逾60%。电影《致青春》票房超过公司上一年营收的一半,光线传媒再奔涨停板。票房炒股价的红利期过后,影视公司开始进行并购。2014年起,影视行业并购潮到来,2015年不减反增。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A股市场共发生137起文化传媒行业并购事件,涉及资本约2300亿元,其中影视相关并购达76起,总共涉及资金2000亿元。在此背景下,不少明星通过成立壳公司高溢价卖给上市公司,两者赚得盆满钵满。
不过,随着市场泡沫的加剧,今年5月,证监会对“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涉及互联网金融、游戏、影视和VR四个行业”的传闻进行了澄清,对于游戏、影视和VR等资本热捧的几个行业,具体审核时也是一事一议。
在此背景下,不少影视公司重组事宜被“终止”,其中包括乐视网、万达院线、唐德影视等行业巨头。
10月份以来,影视娱乐市场再度降温,多家上市公司对其涉及影视娱乐类资产的并购计划进行大幅调整。包括三七互娱宣布放弃收购中汇影视、华东重机终止收购中视合利及青阳传播、共达电声撤回收购春天融和及乐华文化。“另外,投入影视行业的基金今年来审核从严,非标产品募资要经过托管、审查等繁杂手续,募集资金较去年相比也变得更耗时耗力,资方更愿意将资金投入二级市场,不愿意投入影视。”上述私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补充道。
“由于大量资本的注入,影视行业出现了大量泡沫,不少公司为获得资金不惜在票房上注水,到了今年上半年,随着国家队票房的审查,多数资方已经看到了泡沫成分,不少资方基本不再投入影视。”一位从事并购定增的私募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影视行业投资基本处于7亏2平1赚的状态,加上监管层的态度由全部暂停到一事一议,资本已经没有动力再去炒作并购标的,因为不再有接盘方。”
在监管层的指引下,资本也开始慢慢从影视行业退出。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过去的三年期间,资本已经对影视的生产规律造成了影响,让影视作品戴着镣铐跳舞。
“近几年由于资本过热而造成的浮躁以及导演在剧本和选角上的限制,制约了电影的发展。而这后面的主要原因则是‘保底发行’模式的滥用和对粉丝经济的依赖。一方面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让各种资本涌入电影市场,频繁的跨业并购和‘保底发行’模式开始成为主流。许多电影在未上映前或甚至在拍摄中导演已经基本确定了所得收入。于是在与资本的协调中,许多导演缺乏拍摄自己想要电影的动力,最终导致影片质量参差不齐。”周铁东说道,“另一方面,保底发行模式大多靠‘蒙’,而且风险极高,亏损的不在少数。例如今年博纳影业十亿保底了《封神传奇》,但最后票房3亿不到。”
对于刚涌入影视行业的资本来说,很容易认为电影IP和大牌明星们有大量的粉丝基础,所以票房相对会有保障,于是就导致了导演在题材和演员的选择上一定程度受到了资本的影响,在IP审美疲劳、制作乏力的情况下,观众自然就很难买帐。
在青岛达内小编看来,国内电影还处于资本与商业、技术、艺术的磨合期。“金钱这个媒人太强大,而商业、技术和艺术还太弱小。也就是说,资本肯定会稀释电影作为艺术的存在感。也许再涵养个三五年,当技术和艺术在电影商业中的权重变得不可小觑甚至不可或缺之时,资本的力量就会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