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达内it培训 > 达内新闻
人工智能时代,场景+情境+角色式的新教育才是未来
- 发布:互联网
-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17-11-15 17:04
看点 人工智能时代正在降临,而人们最关心的是社会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作为眼光长远的教育从业者,关注的则是:现在的教育如何调整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达内培训:本来来自埃尔特教育的张释文先生,他在2017杭州名师名校长国际论坛大会上做了发言,他指出:我们应该做的是构建一个好的环境,启发孩子自主学习.同时,他也分享了从教育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大家好,参加了一天半的活动之后,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来砸场子的,我必须要说一句,以下发言谨代表嘉宾本人意见,不代表主办方的任何意见.
刚才主持人说了,我没有在任何学校从教的经验,但是我有被教育的经验.我相信每个老师都对两种学生特别深刻,一种是你说一他就知道十了,还有一种你说十句话他只能听懂半句话,特别不幸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属于后面的这种人.
我上中学的时候,150分的试卷我曾经考过27分.我记得特别清楚,老师跟我说,你这个成绩,就是把答题卡扔在地上,踩两脚,也不止27分.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叫做《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教育》,这个其实特别难来表述,我曾经做过跟计算机算法相关的工作,可能觉得我比较适合谈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太大了,关乎到未来,我觉得关乎未来的事情都是特别难表述的.
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大师,在中国德鲁克的信徒把自己称为学德语(德鲁克语言)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在29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预测经济和股票走势的文章.当时的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他也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所以他做了积极的预测.但之后四个月,股票断崖式下跌,紧接着就是持续三年的经济危机.
德鲁克晚年写了一本回忆录,叫《旁观者》,他说唯一庆幸的是那本期刊到今天没有人保留.他总结了一个教训,预测未来是不靠谱的,既然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怎么应对?观察身边正在发生的未来.
那么这一年多时间,我们身边正在发生怎样的未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人工智能.
今年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元年,一个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阿尔法狗,它战胜了李世石,战胜了柯洁,通过一个全新的算法,通过白板式的学习,也没有一个人类的指点,他在短短的72小时就打败了它自己.
我很多做人工智能的朋友跟我讲,阿尔法狗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颠覆了围棋,也颠覆了人类对围棋的认知.
我觉得首先颠覆的是教育,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从业者,我觉得这件事情再一次验证了一个事情,教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学习.我们是无法真正教育一个人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陪伴一个人共同学习.这是这个事情给我的一个最大启示.
悉达多在他第一次离开乔达摩的时候说,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智慧是不能传授的,因为那一切都需要我自己去寻找和体悟.所以悉达多离开了他,开始了自己寻求答案之路.
我认为其实所有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构建一个很好的环境,能够让他通过自学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会问,如果说教育不存在,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是什么?大胆地说,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其实是训练而不是教育.
我们知道现在这样的学校教育其实出现的时间仅仅有两百年,在两百年之前,不管是伯拉图的雅典学院,甚至是孔子也好,教育是人跟人的对谈.
到200年前发生了变化,拿坡仑战役普鲁士在一大战役中遭受了惨败,他认为战败的原因是没有训练出更听话、更服从的军人,所以他推行了着名的"洪堡教育改革".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就是把7岁的孩子按照学科进行教育,在这个教室里上数学.
这种教育到127年前移到美国,然后进行了推广.为什么如此看重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模式最能成功培养流水线上的合格的工人.只要培养出这双手我们的教育就算成功了.这个汽车生产流水线的发明人,他曾经抱怨说,我每次只要一双手,为什么他们还附带给我一个脑子呢.
其实这样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了.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自带答案的.
在硅谷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这个时代不再为你知道什么而买单,谷歌知道一切.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教育,就是老师和孩子构建一个学习关系,启发孩子提出更好的问题,然后寻找自己的答案.
不管这个孩子的年龄多小,他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答案.
我的好朋友做了一个特别有名的幼儿园,有一次这个幼儿园做神话课程,给孩子讲目连救母.目连要去救他在地狱受苦的母亲,他远远看着母亲,眼睛、耳朵都喷着火.到这里我这个好朋友就问幼儿园的小孩子:"妈妈怎么了?"孩子说:"妈妈生气了."我们看到每个孩子是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
我们并没有立刻纠正孩子说妈妈没有生气,告诉他妈妈是在地狱里.而是问孩子说,如果妈妈生气了,我们说一句什么样咒语,马上让妈妈高兴起来呢,一个胖胖的小孩子站起来说:"妈妈快上淘宝吧".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带答案的.
我们也认可经验是要被传递的,这才是我们一步一步进步的基石.就像今天上午王陆老师讲的大数据,大数据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经验的传承,它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只相关不因果.就是我们是不能轻易下因果判断的,只能说它是有相关性的.人类的经验也是如此.由于这种样本空间太小,往往把我们的经验导向局部最优而不自知.我们看到人类下围棋的算法,其实离真正的实际更优或最优,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这就是为什么阿尔法狗在72小时之内就可以打败他第一个版本,不管是知识,还是经验,都不需要这种灌输的方式去传递.我们是不能传授知识的,只能传授信息.
举一个例子,我的中学是在省重点上的,当时电脑还是个很稀罕的物件.我们的电脑课特别隆重,隆重到什么程度?隆重到需要穿鞋套,因为老师说计算机特别容易感染病毒.如果老师不再认为自己是信息的垄断者,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话,他可能就不会在多年以后成为我回忆里的一个笑话了.
我举一个例子,这是在奥克兰社区旁边的一个学习中心,06年奥巴马就想推广少儿编程教育,直到今天,即便像加州这样的硅谷之乡,高中里开设编程课的也是少数.他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让对电脑不感兴趣的孩子去学习编程知识.
MIT的一个研究室和谷歌一起资助的团队,在社区附近做了学习中心,让孩子在里面学编程.这个学习中心有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老师.这里的"老师"我们可以理解成教练,教练本身是不懂得编程知识的,也不懂得编程技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编程有热爱,他们跟孩子一起在这里学编程.
我曾经跟奥克兰这个中心的教练聊过,他说自己在干一件非常酷的事情--跟孩子一起学习.他没有说掌握知识的程度,也没有说考过教师资格证,他只要求热情、感召力、好奇心等.这样的教练和我们现在对老师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杨东平老师昨天讲到,成都的好奇学校也在开设编程课程,开设时那里的老师并不懂编程.但现在,他们的编程水平已经超越了初级程序员.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跟孩子一起学习,他们有更多更灵活的想法,有更多贴近编程的语言.
埃尔特也一直在做课程,我最近在想PBL为什么能够成功,或者能被大家认可,是因为打破了学习的边界吗?是因为给孩子设定一个共同的项目完成吗?我认为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的学习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成就感.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现在的学校也有意义.比如你要好好学习,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以后到了社会就没有出路,但这个不是意义,是恐吓.我们的更多行为应该是基于意义,而不是基于生存.
我常在想如果我们学习课程,该如何给孩子赋予更多的意义.所以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很大的测试--场景+情景+角色的学习.
我的好朋友安猪(多背一公斤的创始人)提出了一个概念:每个人的定义都是由每个角色来决定的,其背后都有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可以模块化,可以通过敏捷开发的方式来学习的.他在网上开了一个虚拟学校,这个学校里面有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角色,他跟学生一起研究这个角色背后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模块应该是什么.
埃尔特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课程,叫作"世界重启",或许把它归为游戏更合适.游戏内容是让我们所有上这个课程的孩子先接受一个背景:世界重启了,人类毁灭了,我们是这个世界仅存的一些人,我们接下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重建人类文明.
孩子们看到这个场景之后会觉得很酷,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开发一个游戏就叫"世界重启".
很多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很困难.你跟他说这儿有三个苹果,那儿有两个苹果,一共是几个苹果,五个苹果.然后你说3+2等几,等于6.那我们现在的数学课是怎么上的?我先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数字,怎么样自己来开创一个我们自己数学的一个规则.
我们从怎么数数、为什么要有数字开始.如果现在我们就是世界毁灭之后的一波人,我家里有三头牛,怎么来表示呢?孩子们会画画,但是他们越来越发现这种方式是不方便的,他们开始考虑如何表达,有三个东西这样一个概念.
有孩子拿树枝来表示,有孩子发现用手指最方便.之后,我们会引导孩子明白人类文明中绝大部分都是十进制的,因为他们刚开始也是拿手指计数的.我们开始研究,有没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数数的方式,这种方式更抽象,可能也代表了更高阶的数学思维.
我们跟孩子研究怎么计数,研究古巴比伦人发明的六十进制对今天的社会有没有影响.我们认为减法是人类世界上比加法、乘法晚出现的,因为之前很少用到减法.
我们完全按照数字的发展方式来跟孩子重新研究数学,包括重新推导我们自己的数学规律.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实验,怎么学语言也同样如此.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就是创造一门语言.哈利波特里面都有自己的语言,看起来是独创的,其实也符合规律.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创造一门语言,然后再来带孩子掌握什么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规律.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认为我们是不能教育一个人的,我们消解自己本身老师的角色,跟孩子一起在一个场景里共同成长.我不敢说我们尝试是成功的,不过从目前的反馈来看,首先在数学上孩子不会反感,孩子在数学的领悟上会有更多的脑洞大开的想法,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最近参加了很多教育论坛,包括最近一天半的论坛,其实大家的很多理念比如项目制学习,比如HIGH TECH HIGH,在各个论坛上都有听到,我觉得特别的分裂,当我到各个地方体制内学校去学习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模式依然是这样的.
我看到很多学校都是这样的,在一个场域大家谈的都是教育创新怎么做,离开了这个场域又回到了这个样子.有朋友问我你参加这么多的教育论坛,你的感触什么,我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而死.
如果让我们总结过去教育做的尝试,或者是规律的话:
第一、就是真实生活的需求才是学习的驱动力;
第二、最自然而然的学习方法是试错;
第三、应该尊重直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等待直觉的浓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等他自己发现需求,而不是及早给他灌输我们认为的结案;
第四、跟随孩子的节奏,提供及时但不过分的帮助.
更多达内培训相关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最新开班时间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南京
- 成都
- 武汉
- 西安
- 青岛
- 天津
- 杭州
- 重庆
- 哈尔滨
- 济南
- 沈阳
- 合肥
- 郑州
- 长春
- 苏州
- 长沙
- 昆明
- 太原
- 无锡
- 石家庄
- 南宁
- 佛山
- 珠海
- 宁波
- 保定
- 呼和浩特
- 洛阳
- 烟台
- 运城
- 潍坊
人工智能时代,场景+情境+角色式的新教育才是未来
- 发布:互联网
-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17-11-15 17:04
看点 人工智能时代正在降临,而人们最关心的是社会会出现怎样的变化.作为眼光长远的教育从业者,关注的则是:现在的教育如何调整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达内培训:本来来自埃尔特教育的张释文先生,他在2017杭州名师名校长国际论坛大会上做了发言,他指出:我们应该做的是构建一个好的环境,启发孩子自主学习.同时,他也分享了从教育实践中总结的宝贵经验.
大家好,参加了一天半的活动之后,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来砸场子的,我必须要说一句,以下发言谨代表嘉宾本人意见,不代表主办方的任何意见.
刚才主持人说了,我没有在任何学校从教的经验,但是我有被教育的经验.我相信每个老师都对两种学生特别深刻,一种是你说一他就知道十了,还有一种你说十句话他只能听懂半句话,特别不幸我在上学的时候就属于后面的这种人.
我上中学的时候,150分的试卷我曾经考过27分.我记得特别清楚,老师跟我说,你这个成绩,就是把答题卡扔在地上,踩两脚,也不止27分.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叫做《人工智能时代的个性化教育》,这个其实特别难来表述,我曾经做过跟计算机算法相关的工作,可能觉得我比较适合谈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太大了,关乎到未来,我觉得关乎未来的事情都是特别难表述的.
德鲁克是现代管理学的大师,在中国德鲁克的信徒把自己称为学德语(德鲁克语言)的人.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人,他在29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预测经济和股票走势的文章.当时的美国经济是一片繁荣,他也充满了乐观的态度,所以他做了积极的预测.但之后四个月,股票断崖式下跌,紧接着就是持续三年的经济危机.
德鲁克晚年写了一本回忆录,叫《旁观者》,他说唯一庆幸的是那本期刊到今天没有人保留.他总结了一个教训,预测未来是不靠谱的,既然未来无法预测,我们怎么应对?观察身边正在发生的未来.
那么这一年多时间,我们身边正在发生怎样的未来?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人工智能.
今年被称为人工智能的元年,一个代表性的事件就是阿尔法狗,它战胜了李世石,战胜了柯洁,通过一个全新的算法,通过白板式的学习,也没有一个人类的指点,他在短短的72小时就打败了它自己.
我很多做人工智能的朋友跟我讲,阿尔法狗重新定义了人工智能,颠覆了围棋,也颠覆了人类对围棋的认知.
我觉得首先颠覆的是教育,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从业者,我觉得这件事情再一次验证了一个事情,教育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学习.我们是无法真正教育一个人的,我们能做的只是陪伴一个人共同学习.这是这个事情给我的一个最大启示.
悉达多在他第一次离开乔达摩的时候说,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智慧是不能传授的,因为那一切都需要我自己去寻找和体悟.所以悉达多离开了他,开始了自己寻求答案之路.
我认为其实所有的学习都是自我学习,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构建一个很好的环境,能够让他通过自学而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会问,如果说教育不存在,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是什么?大胆地说,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其实是训练而不是教育.
我们知道现在这样的学校教育其实出现的时间仅仅有两百年,在两百年之前,不管是伯拉图的雅典学院,甚至是孔子也好,教育是人跟人的对谈.
到200年前发生了变化,拿坡仑战役普鲁士在一大战役中遭受了惨败,他认为战败的原因是没有训练出更听话、更服从的军人,所以他推行了着名的"洪堡教育改革".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就是把7岁的孩子按照学科进行教育,在这个教室里上数学.
这种教育到127年前移到美国,然后进行了推广.为什么如此看重这样的教育模式,是因为这样的教育模式最能成功培养流水线上的合格的工人.只要培养出这双手我们的教育就算成功了.这个汽车生产流水线的发明人,他曾经抱怨说,我每次只要一双手,为什么他们还附带给我一个脑子呢.
其实这样的教育,已经不再适合我们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了.我们应该相信,每一个孩子其实都是自带答案的.
在硅谷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这个时代不再为你知道什么而买单,谷歌知道一切.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教育,就是老师和孩子构建一个学习关系,启发孩子提出更好的问题,然后寻找自己的答案.
不管这个孩子的年龄多小,他都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和答案.
我的好朋友做了一个特别有名的幼儿园,有一次这个幼儿园做神话课程,给孩子讲目连救母.目连要去救他在地狱受苦的母亲,他远远看着母亲,眼睛、耳朵都喷着火.到这里我这个好朋友就问幼儿园的小孩子:"妈妈怎么了?"孩子说:"妈妈生气了."我们看到每个孩子是有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
我们并没有立刻纠正孩子说妈妈没有生气,告诉他妈妈是在地狱里.而是问孩子说,如果妈妈生气了,我们说一句什么样咒语,马上让妈妈高兴起来呢,一个胖胖的小孩子站起来说:"妈妈快上淘宝吧".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自带答案的.
我们也认可经验是要被传递的,这才是我们一步一步进步的基石.就像今天上午王陆老师讲的大数据,大数据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经验的传承,它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则,只相关不因果.就是我们是不能轻易下因果判断的,只能说它是有相关性的.人类的经验也是如此.由于这种样本空间太小,往往把我们的经验导向局部最优而不自知.我们看到人类下围棋的算法,其实离真正的实际更优或最优,在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这就是为什么阿尔法狗在72小时之内就可以打败他第一个版本,不管是知识,还是经验,都不需要这种灌输的方式去传递.我们是不能传授知识的,只能传授信息.
举一个例子,我的中学是在省重点上的,当时电脑还是个很稀罕的物件.我们的电脑课特别隆重,隆重到什么程度?隆重到需要穿鞋套,因为老师说计算机特别容易感染病毒.如果老师不再认为自己是信息的垄断者,和我们一起学习的话,他可能就不会在多年以后成为我回忆里的一个笑话了.
我举一个例子,这是在奥克兰社区旁边的一个学习中心,06年奥巴马就想推广少儿编程教育,直到今天,即便像加州这样的硅谷之乡,高中里开设编程课的也是少数.他们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让对电脑不感兴趣的孩子去学习编程知识.
MIT的一个研究室和谷歌一起资助的团队,在社区附近做了学习中心,让孩子在里面学编程.这个学习中心有一个特别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没有老师.这里的"老师"我们可以理解成教练,教练本身是不懂得编程知识的,也不懂得编程技术,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对编程有热爱,他们跟孩子一起在这里学编程.
我曾经跟奥克兰这个中心的教练聊过,他说自己在干一件非常酷的事情--跟孩子一起学习.他没有说掌握知识的程度,也没有说考过教师资格证,他只要求热情、感召力、好奇心等.这样的教练和我们现在对老师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杨东平老师昨天讲到,成都的好奇学校也在开设编程课程,开设时那里的老师并不懂编程.但现在,他们的编程水平已经超越了初级程序员.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跟孩子一起学习,他们有更多更灵活的想法,有更多贴近编程的语言.
埃尔特也一直在做课程,我最近在想PBL为什么能够成功,或者能被大家认可,是因为打破了学习的边界吗?是因为给孩子设定一个共同的项目完成吗?我认为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的学习赋予了一个特殊的意义和特殊的成就感.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们现在的学校也有意义.比如你要好好学习,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的大学,以后到了社会就没有出路,但这个不是意义,是恐吓.我们的更多行为应该是基于意义,而不是基于生存.
我常在想如果我们学习课程,该如何给孩子赋予更多的意义.所以我们现在在做一个很大的测试--场景+情景+角色的学习.
我的好朋友安猪(多背一公斤的创始人)提出了一个概念:每个人的定义都是由每个角色来决定的,其背后都有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是可以模块化,可以通过敏捷开发的方式来学习的.他在网上开了一个虚拟学校,这个学校里面有十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每个学生有自己的角色,他跟学生一起研究这个角色背后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模块应该是什么.
埃尔特做了一个很大胆的课程,叫作"世界重启",或许把它归为游戏更合适.游戏内容是让我们所有上这个课程的孩子先接受一个背景:世界重启了,人类毁灭了,我们是这个世界仅存的一些人,我们接下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如何重建人类文明.
孩子们看到这个场景之后会觉得很酷,所以我们现在也在开发一个游戏就叫"世界重启".
很多小孩子,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他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很困难.你跟他说这儿有三个苹果,那儿有两个苹果,一共是几个苹果,五个苹果.然后你说3+2等几,等于6.那我们现在的数学课是怎么上的?我先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数字,怎么样自己来开创一个我们自己数学的一个规则.
我们从怎么数数、为什么要有数字开始.如果现在我们就是世界毁灭之后的一波人,我家里有三头牛,怎么来表示呢?孩子们会画画,但是他们越来越发现这种方式是不方便的,他们开始考虑如何表达,有三个东西这样一个概念.
有孩子拿树枝来表示,有孩子发现用手指最方便.之后,我们会引导孩子明白人类文明中绝大部分都是十进制的,因为他们刚开始也是拿手指计数的.我们开始研究,有没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数数的方式,这种方式更抽象,可能也代表了更高阶的数学思维.
我们跟孩子研究怎么计数,研究古巴比伦人发明的六十进制对今天的社会有没有影响.我们认为减法是人类世界上比加法、乘法晚出现的,因为之前很少用到减法.
我们完全按照数字的发展方式来跟孩子重新研究数学,包括重新推导我们自己的数学规律.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实验,怎么学语言也同样如此.最好的学习语言的方式就是创造一门语言.哈利波特里面都有自己的语言,看起来是独创的,其实也符合规律.我们可以带着孩子创造一门语言,然后再来带孩子掌握什么是学习一门语言的规律.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认为我们是不能教育一个人的,我们消解自己本身老师的角色,跟孩子一起在一个场景里共同成长.我不敢说我们尝试是成功的,不过从目前的反馈来看,首先在数学上孩子不会反感,孩子在数学的领悟上会有更多的脑洞大开的想法,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认为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最近参加了很多教育论坛,包括最近一天半的论坛,其实大家的很多理念比如项目制学习,比如HIGH TECH HIGH,在各个论坛上都有听到,我觉得特别的分裂,当我到各个地方体制内学校去学习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学习模式依然是这样的.
我看到很多学校都是这样的,在一个场域大家谈的都是教育创新怎么做,离开了这个场域又回到了这个样子.有朋友问我你参加这么多的教育论坛,你的感触什么,我们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而死.
如果让我们总结过去教育做的尝试,或者是规律的话:
第一、就是真实生活的需求才是学习的驱动力;
第二、最自然而然的学习方法是试错;
第三、应该尊重直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等待直觉的浓度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等他自己发现需求,而不是及早给他灌输我们认为的结案;
第四、跟随孩子的节奏,提供及时但不过分的帮助.
更多达内培训相关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最新开班时间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南京
- 成都
- 武汉
- 西安
- 青岛
- 天津
- 杭州
- 重庆
- 厦门
- 哈尔滨
- 济南
- 福州
- 沈阳
- 合肥
- 郑州
- 长春
- 苏州
- 大连
- 长沙
- 昆明
- 温州
- 太原
- 南昌
- 无锡
- 石家庄
- 南宁
- 中山
- 兰州
- 佛山
- 珠海
- 宁波
- 贵阳
- 保定
- 呼和浩特
- 东莞
- 洛阳
- 潍坊
- 烟台
- 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