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达内it培训 > 达内新闻
在人工智能狂热中保持冷静
- 发布:互联网
-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17-11-22 16:39
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潮到来了,好热闹.
达内培训:今天我以"行内人士保守主义冷静派"来反思下全民AI时代下的几个热门问题.
问题1: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其实没那么"神"
几十年前图灵就已经定义过了,就是"图灵机".
图灵受冯诺依曼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启发,认为人的"意识"来自于测不准原理,而"计算"来自于机械的运动(电子运动也是机械运动的一种).
于是,图灵认为世界上的问题可以分成"可计算的问题"和"不可计算的问题"两类.
这个分法很有意思,我们现在认为的所有fancy的人工智能AI技术其实都是一种"图灵机",是用来计算"可计算的问题的",不管是alphago的下棋还是自动识别人脸、诊断病症.
那什么是不可计算的问题呢?
我概括一下,应该是心理学的问题:解释和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比如"为什么人会喜欢某一个人、找到人生的意义"之类的).
--这么说起来,人生经典三大科学里的统计学是解决"可计算的问题",心理学解决"不可计算的问题",而经济学是解决"可计算的问题"+"不可解决的问题"混合在一起的整体的问题!
(有人的确在研究把心理学技法性的东西用AI完成,比如心理咨询对话机器人、自动编写更好营销效果的创意,但这不过是批量化执行心理学现有技法罢了,至于效果单一算法/方法对于个体并不确定和稳定)
可计算的问题都属于可以明确描述步骤或者目标的"任务(TASK)",
--从明确描述步骤到只明确目标就可以,是machine learning技术被大幅应用的人工智能新阶段.
简单直接来说,
就是人工智能体完全可以表现的像一个人(behave as a human),人能做的所有事情看起来人工智能人都能"做",从走路、说话、判断、画画等所有人类的行为.
因为人类的每一种能被抽象出来的"行为"都可以是一种任务,但是,这种"表现的像人"就像图灵机的测试设定条件一样,是从外部来看的.
至于内部就是更多人争议的焦点问题了:机器人是否可以产生"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
问题2: 世纪大争议:人工智能体可以产生意识吗?
先苏格拉底式一问:"什么是意识呢?"
对AI的想象,有两个电影/电视作品我很震撼,
一个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电影(我看哭了).
另一个是去年HBO火爆的美剧《西部世界》.
在人工智能狂热中保持冷静
电影《人工智能》剧照
我非常认同斯皮尔伯格在《AI》电影里提出的设定,一个智能体是被灌输了某种"任务"的,机器只会执着的执行某种"任务",那种盲目带来的荒谬与悲伤是需要人去考虑的,而不用去担心机器学会生物整正的所谓"思考".
也许屏幕前我哭的像个泪人,而那个找妈妈的小机器人缺没有真正的"伤心",只是再完成他制造者的设定的任务(TASK)罢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AI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个体意识(也许最多是内部有个变量是sadness++,同时外部可以配合悲伤的表情罢了--这还是"表现的像人类"而已).
去年大火的美剧《west world》也抛出了人和人工智能的哲学探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而《西部世界》里最后maeve"觉醒",想走出这个世界,意味着人工智能也可以获得"自由意志".
在人工智能狂热中保持冷静
《西部世界》剧照
其实按程序员的设计逻辑,要设计一个行为像maeve的程序是可能的,有一定不确定性"演化"结果的设计也是可能的,不过这一切仍然只是"行为像人类"而已.
其实意识是建立在情感和感受之上的,本质上机器人没有真正的情感感受(生命特有的体验),但所有的表象都可以被"模拟",一切皆"变量"而已.
问题3: 人工智能"危险"吗?可能会伤害人类吗?
人工智能解决的"可计算的问题"在步骤明确或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可解,都可以被定义为"任务(TASK)".
当然,能够被描述为"任务"的定义范围就广了,
下棋能够是任务,
杀人也可以,
自我复制也可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体是可以对人类造成威胁的.
但这危险的不是人工智能技术,而是背后制造人工智能体的人!
不过,以人类个体的狂妄,一定会有这样危险和别有用心的人出现,
人工智能在TA们的手里就想比核弹还厉害的武器一样,伤害人类.
不过这和所有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武器一样,关键是背后人的控制!
(史蒂芬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危言耸听让我很遗憾他不懂人工智能,不过或许他的警告也和我这逻辑一样?)
问题4:人工智能会让很多人失业吗?
现实一点,人工智能灭掉人类的场景尚且属于好莱坞式的杞人忧天,
不过让我们大幅失业的时代可能就要到来了.
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把人从力量型重复工作中大幅解脱出来,而人工智能将再一次把人们从脑力性重复工作中大幅解脱出来.
悲观的说是,我们的工作分布又要转变了:又有一批人将失业,这里甚至包括医生这些我们曾经认为的高端从业者.
概括来说,"重复性"工作都有被取代的可能,所谓"学学能会,越做越熟练"的工作基本都有危险.
人类剩下的工作大概就三类了(当然只是三大类,职业还会是五花八门的):
1)维护和开发人工智能体:如果按照《自私的基因》视角,人类这时候是不是说成了人工智能的奴隶了呢?呵呵,视角而已,逻辑游戏罢了.
--那么,我们这些投身人工智能的IT精英们都属于这一档,当然大家的心态根本不是"奴隶",而是"造物主"心态吧:)
2)创造性工作或独创性事情,前面说了,不管是工业革命的机械化还是人工智能,"可重复性"是被取代的重要特点,那么"无规律可循"就是人类独创性的了,比如艺术家、发明家、科学家、投机者.不过,这样好累,不可持久,产量也不高,这样的人工作也不太适合坐班制了吧, 真是要靠灵感驱动啦!
3)非标服务
非标,意味者不好规模化,服务意味着面对的对象是"人",有心理层面的感知问题,这里大部分是解决"不可计算的问题".
比如,一个无聊的下午你想打发时间走进一家酒吧,希望找人邂逅聊聊,这时候来了个机器人,如果你知道了感觉还是会觉得怪怪的(当然在初期少量机器人会让你觉得新奇)
第二种没啥规律可循,属于极其没有"安全感"的,所以未来可能最保险的专业就是投身1)了,现在AI作为热门专业的端倪已现.第三种需要高质量的专人,门槛会更高一些,达不到门槛的人还是请自觉绕道做"AI支持人员".
--ai技术本身虽然听起来高深,不过ai支持人员大部分所用到的非常基础和简单(由于"ai维护和开发"本来就可以被定义成一种"可计算"的任务,甚至已经有人在开发取代程序员的ai robot了),现在的吹牛X成分太重了.
--总之,未来,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力".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社会福利,那么多闲人的生活问题反而是个问题.当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家和人种之间有个势力博弈的问题,就像欧洲如今落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可能真没人了....
问题5: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儿童教育应该侧重什么?
做任务我们是做不过机器了,所以只能拼"人性"了.
所以,人文方面多学点吧,
音乐、美术、文学、历史都别拉下,要有鉴赏美的能力,能借助各种形式表达自己, 这种教育有个专有名词叫"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来源于古希腊.
至于理工科,除了常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未来,正的是靠应变能力了.
最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幸福".
别像我们这代中国人似的(好吧,我说的是80后),确实能拼,GDP和"成就"蹭蹭涨,不过,还是活的跟个机器人似的.
培养孩子三个人的最重要的三个基础特质:自主选择、承担责任、体验与感受自己的内心.
另外的,经典的人生三大学科,值得一生学习与探讨的就是:统计学、心理学和经济学.
人工智能和艺术创作
艺术又是个有争议的领域,人工智能能不能做艺术创作?
像前面说的"ai能表现的像人",所有艺术创作都可以当作一个task,所以,做,当然是可以的,让ai画画、作曲、写文案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艺术的价值是人的"表达"与"共鸣",这是生命特殊的体验,它的价值就是让活着的生命获得一种感受.这是生命内在的.
更多达内培训相关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最新开班时间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南京
- 成都
- 武汉
- 西安
- 青岛
- 天津
- 杭州
- 重庆
- 哈尔滨
- 济南
- 沈阳
- 合肥
- 郑州
- 长春
- 苏州
- 长沙
- 昆明
- 太原
- 无锡
- 石家庄
- 南宁
- 佛山
- 珠海
- 宁波
- 保定
- 呼和浩特
- 洛阳
- 烟台
- 运城
- 潍坊
在人工智能狂热中保持冷静
- 发布:互联网
- 来源:互联网
- 时间:2017-11-22 16:39
人工智能+大数据热潮到来了,好热闹.
达内培训:今天我以"行内人士保守主义冷静派"来反思下全民AI时代下的几个热门问题.
问题1: 人工智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人工智能其实没那么"神"
几十年前图灵就已经定义过了,就是"图灵机".
图灵受冯诺依曼量子力学的数学原理启发,认为人的"意识"来自于测不准原理,而"计算"来自于机械的运动(电子运动也是机械运动的一种).
于是,图灵认为世界上的问题可以分成"可计算的问题"和"不可计算的问题"两类.
这个分法很有意思,我们现在认为的所有fancy的人工智能AI技术其实都是一种"图灵机",是用来计算"可计算的问题的",不管是alphago的下棋还是自动识别人脸、诊断病症.
那什么是不可计算的问题呢?
我概括一下,应该是心理学的问题:解释和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比如"为什么人会喜欢某一个人、找到人生的意义"之类的).
--这么说起来,人生经典三大科学里的统计学是解决"可计算的问题",心理学解决"不可计算的问题",而经济学是解决"可计算的问题"+"不可解决的问题"混合在一起的整体的问题!
(有人的确在研究把心理学技法性的东西用AI完成,比如心理咨询对话机器人、自动编写更好营销效果的创意,但这不过是批量化执行心理学现有技法罢了,至于效果单一算法/方法对于个体并不确定和稳定)
可计算的问题都属于可以明确描述步骤或者目标的"任务(TASK)",
--从明确描述步骤到只明确目标就可以,是machine learning技术被大幅应用的人工智能新阶段.
简单直接来说,
就是人工智能体完全可以表现的像一个人(behave as a human),人能做的所有事情看起来人工智能人都能"做",从走路、说话、判断、画画等所有人类的行为.
因为人类的每一种能被抽象出来的"行为"都可以是一种任务,但是,这种"表现的像人"就像图灵机的测试设定条件一样,是从外部来看的.
至于内部就是更多人争议的焦点问题了:机器人是否可以产生"意识"或者说"自由意志".
问题2: 世纪大争议:人工智能体可以产生意识吗?
先苏格拉底式一问:"什么是意识呢?"
对AI的想象,有两个电影/电视作品我很震撼,
一个是皮尔伯格导演的《人工智能》电影(我看哭了).
另一个是去年HBO火爆的美剧《西部世界》.
在人工智能狂热中保持冷静
电影《人工智能》剧照
我非常认同斯皮尔伯格在《AI》电影里提出的设定,一个智能体是被灌输了某种"任务"的,机器只会执着的执行某种"任务",那种盲目带来的荒谬与悲伤是需要人去考虑的,而不用去担心机器学会生物整正的所谓"思考".
也许屏幕前我哭的像个泪人,而那个找妈妈的小机器人缺没有真正的"伤心",只是再完成他制造者的设定的任务(TASK)罢了.
从这种意义上说,AI并没有产生真正的个体意识(也许最多是内部有个变量是sadness++,同时外部可以配合悲伤的表情罢了--这还是"表现的像人类"而已).
去年大火的美剧《west world》也抛出了人和人工智能的哲学探讨: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而《西部世界》里最后maeve"觉醒",想走出这个世界,意味着人工智能也可以获得"自由意志".
在人工智能狂热中保持冷静
《西部世界》剧照
其实按程序员的设计逻辑,要设计一个行为像maeve的程序是可能的,有一定不确定性"演化"结果的设计也是可能的,不过这一切仍然只是"行为像人类"而已.
其实意识是建立在情感和感受之上的,本质上机器人没有真正的情感感受(生命特有的体验),但所有的表象都可以被"模拟",一切皆"变量"而已.
问题3: 人工智能"危险"吗?可能会伤害人类吗?
人工智能解决的"可计算的问题"在步骤明确或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可解,都可以被定义为"任务(TASK)".
当然,能够被描述为"任务"的定义范围就广了,
下棋能够是任务,
杀人也可以,
自我复制也可以.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体是可以对人类造成威胁的.
但这危险的不是人工智能技术,而是背后制造人工智能体的人!
不过,以人类个体的狂妄,一定会有这样危险和别有用心的人出现,
人工智能在TA们的手里就想比核弹还厉害的武器一样,伤害人类.
不过这和所有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武器一样,关键是背后人的控制!
(史蒂芬霍金对人工智能的危言耸听让我很遗憾他不懂人工智能,不过或许他的警告也和我这逻辑一样?)
问题4:人工智能会让很多人失业吗?
现实一点,人工智能灭掉人类的场景尚且属于好莱坞式的杞人忧天,
不过让我们大幅失业的时代可能就要到来了.
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把人从力量型重复工作中大幅解脱出来,而人工智能将再一次把人们从脑力性重复工作中大幅解脱出来.
悲观的说是,我们的工作分布又要转变了:又有一批人将失业,这里甚至包括医生这些我们曾经认为的高端从业者.
概括来说,"重复性"工作都有被取代的可能,所谓"学学能会,越做越熟练"的工作基本都有危险.
人类剩下的工作大概就三类了(当然只是三大类,职业还会是五花八门的):
1)维护和开发人工智能体:如果按照《自私的基因》视角,人类这时候是不是说成了人工智能的奴隶了呢?呵呵,视角而已,逻辑游戏罢了.
--那么,我们这些投身人工智能的IT精英们都属于这一档,当然大家的心态根本不是"奴隶",而是"造物主"心态吧:)
2)创造性工作或独创性事情,前面说了,不管是工业革命的机械化还是人工智能,"可重复性"是被取代的重要特点,那么"无规律可循"就是人类独创性的了,比如艺术家、发明家、科学家、投机者.不过,这样好累,不可持久,产量也不高,这样的人工作也不太适合坐班制了吧, 真是要靠灵感驱动啦!
3)非标服务
非标,意味者不好规模化,服务意味着面对的对象是"人",有心理层面的感知问题,这里大部分是解决"不可计算的问题".
比如,一个无聊的下午你想打发时间走进一家酒吧,希望找人邂逅聊聊,这时候来了个机器人,如果你知道了感觉还是会觉得怪怪的(当然在初期少量机器人会让你觉得新奇)
第二种没啥规律可循,属于极其没有"安全感"的,所以未来可能最保险的专业就是投身1)了,现在AI作为热门专业的端倪已现.第三种需要高质量的专人,门槛会更高一些,达不到门槛的人还是请自觉绕道做"AI支持人员".
--ai技术本身虽然听起来高深,不过ai支持人员大部分所用到的非常基础和简单(由于"ai维护和开发"本来就可以被定义成一种"可计算"的任务,甚至已经有人在开发取代程序员的ai robot了),现在的吹牛X成分太重了.
--总之,未来,其实不需要那么多"人力".如果没有足够好的社会福利,那么多闲人的生活问题反而是个问题.当然,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家和人种之间有个势力博弈的问题,就像欧洲如今落寞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可能真没人了....
问题5: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儿童教育应该侧重什么?
做任务我们是做不过机器了,所以只能拼"人性"了.
所以,人文方面多学点吧,
音乐、美术、文学、历史都别拉下,要有鉴赏美的能力,能借助各种形式表达自己, 这种教育有个专有名词叫"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来源于古希腊.
至于理工科,除了常识,更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未来,正的是靠应变能力了.
最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幸福".
别像我们这代中国人似的(好吧,我说的是80后),确实能拼,GDP和"成就"蹭蹭涨,不过,还是活的跟个机器人似的.
培养孩子三个人的最重要的三个基础特质:自主选择、承担责任、体验与感受自己的内心.
另外的,经典的人生三大学科,值得一生学习与探讨的就是:统计学、心理学和经济学.
人工智能和艺术创作
艺术又是个有争议的领域,人工智能能不能做艺术创作?
像前面说的"ai能表现的像人",所有艺术创作都可以当作一个task,所以,做,当然是可以的,让ai画画、作曲、写文案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艺术的价值是人的"表达"与"共鸣",这是生命特殊的体验,它的价值就是让活着的生命获得一种感受.这是生命内在的.
更多达内培训相关资讯,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最新开班时间
- 北京
- 上海
- 广州
- 深圳
- 南京
- 成都
- 武汉
- 西安
- 青岛
- 天津
- 杭州
- 重庆
- 厦门
- 哈尔滨
- 济南
- 福州
- 沈阳
- 合肥
- 郑州
- 长春
- 苏州
- 大连
- 长沙
- 昆明
- 温州
- 太原
- 南昌
- 无锡
- 石家庄
- 南宁
- 中山
- 兰州
- 佛山
- 珠海
- 宁波
- 贵阳
- 保定
- 呼和浩特
- 东莞
- 洛阳
- 潍坊
- 烟台
- 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