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定律叫"荷塘效应"。在第一天的时候,池塘里只有一片荷叶,过一天后新长出两片,二天后会新长出四片,以此类推,一直到第47天,池塘里依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地方有荷叶,大部分水面还是空的,可是到第48天荷叶就掩盖了半个池塘,然后又过了仅仅一天,荷叶就掩盖了整个池塘。
在真正全面爆发前,关键事物都处在缓慢的滋长期,真正爆发的时候,一夜之间就是全面覆盖。现在人工智能是在一个技术积累的阶段,正在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也许你现在毫无所觉,但谁也说不好在未来的哪天,等你发现的时候,它已经完成了对整个世界的"统治"。
这个定律让我们活在人工智能时代要学会居危思安,在巨大的变化来临之前,想办法融入变化之中。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人工智能领域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举全国之力发展 AI。计划到 2030 年,我国人工智能务必要占据全球人工智能制高点。实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 1 万亿,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 10 万亿。
人工智能作为万物互联时代最前沿的基础技术,将能够渗透至各行各业,并助力传统行业实现跨越式升级,实现全行业的重塑,成为掀起互联网颠覆性浪潮的新引擎。
《科学》杂志曾经预测,到2045年,全世界50%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而在中国,这一数字是77%。
在BBC的分析中,前3种会被取代的职业是:电话推销员以99.0%的概率名列被淘汰首位,打字员以98.5%的概率紧随其后,名列第三的是会计,被取代概率达到97.6%。
与金融财经相关的一些职位,几乎都是高概率,BBC的分析显示,银行职员被取代概率高达96.8%,保险业务员被取代的概率高达97.0%。
在现实中已经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根据国内某招聘网站发布的最新行业人才需求数据显示,金融行业用工需求增速放缓,一线、新一线城市出现负增长。
那么面对人工智能我们该怎么办?
白领社区职业发展研究中心根据相关文献,总结5种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职业,分别是:
1、与人工智能领域相关的工作。
开发人工智能科技和应用的研发性工作,如数据分析师,软件研发人员;
监测、授权或修理人工智能系统的监测性工作,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修理师;
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如建立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框架的律师或设计适合自动汽车行驶环境的城市规划师;
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完成复杂任务的协作性工作,如记者使用人工智能整理资讯、护士使用人工智能应用常规查房。
2、跟人文关怀和人的情感相关的职业。
包括所有的艺术创作工作(音乐、文学、绘画等等),肯定会有相应的机器人创作作品出现,但就像照相术的出现无法取代绘画一样,机器人艺术流派也无法取代人的艺术创作;心理工作者,人工智能最不具优势的就是情感属性,未来从事人类情感关怀的工作是无法被取代的。
3、高端服务业和高档手工业(奢侈品业)。
4、科学研究和工业研发。或者广义地说探索未知和创造新事物的所有职业。
5、创意、创作类的工作。一切触碰人类灵魂的、富有创造性的东西都不可能被取代。
人工智能来势汹汹,荷塘效应为期不远,无人超市、无人餐馆、无人加油站、无人快递、无人支付……仿佛都是一夜之间突然降临,每涉及一个行业,都会导致这个行业面临直接的职业危机,要想逃避人工智能引发的职业危机,就需要真正了解人工智能,明白哪些职业会被取代,哪些不会被取代,主动调整职业方向,真正适应和驾驭人工智能时代。
本篇文章是有青岛达内培训为您呈现,希望给您带来更多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