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仅创造了扰乱工业和变革工作场所的可能性,而且还可以解决一些社会上的挑战。比如自动驾驶可以挽救数万人的生命、增加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流动性,精准医学可以开展个体化治疗以延长生命,智能建筑有助于减少碳排放并节约能源等,这些只是人工智能承诺的一些潜在的好处,并且大多已经取得相关突破性的进展。
到2018年,Gartner公司估计机器将占全球所有业务内容的20%,并预计60亿个联网设备将产生大量的数据。人工智能对理解这一切显得至关重要,AI不再局限于科幻电影中,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正在被现实世界中的相关业务采用。
自从艾伦·图灵(Alan Turing)于1950年写了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以来,人工智能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梦想。在这篇论文中,图灵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机器能思考吗?”,并考虑计算机是否能像人类那样进行思考。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真正诞生于1956年的夏天,一组聚集在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研究人员发起了一系列的研究项目,他们的目标是让计算机做出像人类一样行为。“人工智能”这一词也是第一次在这所学院被创造出来,该会议的概念形成了一个合法的跨学科交流的研究领域。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受到当代技术的限制,人工智能的发展经历了繁荣和萧条周期。在1968年,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智能电脑--HAL9000说了一句着名的话,“对不起,戴夫,恐怕我不能那么做”,这帮助AI在主流意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20世纪70年代末,电影《星球大战》中智能机器人帮助拯救银河的场景进一步巩固了AI在主流文化中的地位。
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人工智能才开始从科幻传说转变为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应用。1997年初,由IBM的深蓝国际象棋程序击败了当时的世界冠军Garry Kasparov,人工智能在上世界90年代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AI的研究进展也开始加速。研究人员变得开始关注人工智能的相关子问题,并利用它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任务,比如图像和语音识别等。研究人员没有试图构造由专家知识决定的逻辑规则,而是开始研究如何通过算法学习逻辑规则本身,这一趋势有助于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人工神经网络(ANNs)中。
在20世纪40年代,人工神经网络被发明成“松散地”模仿人脑的学习方式。当反向传播梯度下降算法得到改进时,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于1986年开始变得流行起来,反向传播算法减少了人工神经网络训练时需要大量手工调参问题,因此反向传播算法(BP)也是一种有效的减少人工智能训练时间的方法。
即使在算法方面取得新的进展,但神经网络仍然受到技术上的限制,这些限制也影响了ANNs在过去几十年的应用情况。直到2000年中期,人工智能才重新掀起一次科技浪潮。在2006年,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 Hinton提出对人工神经网络进行修改,并将其研究成果称为“深度学习(Deep Neural Network)”.Hinton对人工神经网络添加多个隐藏层并对每层进行数学优化,逐层学习使得模型训练变得更快。在2012年,斯坦福大学的Andrew Ng进一步推动了深度学习的发展,他建造了一个简陋的利用图形处理单元(GPU)实现深度神经网络的模型,Andrew Ng发现集群GPU仿真训练深度学习模型比通用的CPU训练快得多,对于同样的任务而言,GPU可能只需要一天的时间,而CPU需要几周的时间才能产生相同的结果,这是由于GPU是大规模并行架构,而且能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从本质上讲,将软件算法与高性能的硬件相结合已经酝酿了几十年,这也将迎来AI正在经历的快速发展。
本篇文章是有青岛达内培训为您呈现,希望给您带来更多更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