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想成为大牛,却不曾为此努力。有的人辛苦耕耘,却收获寥寥。很多时候,你跟成功的差距并不是能力,也不是运气,或许只是正确的方法?这是一篇不鸡汤的成功学指南,如果你相信且愿意坚持尝试,未必帮不到你!
一碗有勺子的鸡汤
我工作已经将近 12 年了(其实 12 年才混到这个地步,天资实在是一般),在华为做了 5 年,在 UC 做了 6 年,现在主要负责阿里游戏的中间件和组件的架构设计和实现,包括用户消息推送、系统异步通知系统等等。
同时我还带了三四十人的研发团队,除了工作以外,我也喜欢写博客,是 CSDN、云栖的社区之星和博客专家,InfoQ 的签约作者。
总体上来说,我现在虽然还算不上业界的大牛,但在公司也算一头小牛了,今天我的分享将综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大家谈一谈怎么样成为一个大牛。我现在还在业界的大牛路上狂奔,但我觉得这些经验和技巧应该是每个同学都可以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的。
一鸣惊人背后是 1 万小时的不断练习
如何成为大牛?这个问题之前有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成为技术上的一个大牛的?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经常跟他们讲你要去看看某某某开发方案,深入学习 UNIX 的开发等等这些“术”的东西,后来我在思考,是否有成为一种大牛的“道”上面的东西,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产品、做运营、做运维、程序员还是测试,通过这个方式都能够成为一个大牛呢?
通过寻找和思考,后来真的让我找到了应用到所有行业、所有职业我称之为成为大牛的一个道,这是 1 万小时理论。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 1 万小时理论,我最初看到 1 万小时理论是从《异类》这本书知道的,这是很出名的书,它非常有意思,我建议所有同学都去看一下,它分析了很多成功人士背后一些我们通常情况下不了解或没看到的一些现象,得出一些比较令人震撼的结论,其中有一个理论就是 1 万小时理论。
它里面有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莫扎特,大家都知道他是音乐神童,6 岁就开始作曲了,你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他真正出人头地是 20 多岁的时候,也就是说他虽然 6 岁开始作曲,但他当时作的曲也是比较不好的。
所以《异类》这本书里面提到了 1 万小时的理论,它对我是很有帮助的,成为世界上的专家的方法就是 1 万小时持续不断地进行练习,大家要特别注意,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专业是没有什么天才的,所谓的天才只是他一鸣惊人之后我们才这样觉得,在他成为天才之前至少要经过 1 万小时持续不断的练习。
我第一次看到 1 万小时的理论,觉得没什么神奇的,我算了算,我工作五年就会成为业界的专家了,但想想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反思了一下我自己的工作状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天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重复劳动,虽然我们一天工作 8 小时,但是只是重复以往的经验,并没有刻意去训练提升自己。
有一个笑话是有一个 10 年工作经验的人去面试,面试完了之后面试官跟他说其实你只有 1 年工作经验,你把它重复了 9 年。
对于 1 万小时理论来说如果你深入思考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天要花 3 小时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技能,这样一直做,要持续大约 10 年时间。大家想想每天持续十年去做一件事情去提升自己,有几个能做到,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有些人工作了 10 年,但是也不一定能成为业界的专家。
为什么我要强调每天 3 小时?持续 10 年提升自己,你不能把你重复的工作算进去,你要在专业广度和深度上面不断扩展,才能业界一个顶尖的大牛或者专家。
举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每天唱《两只老虎》,唱 10 年,你觉得他会成为周杰伦吗?肯定不会。当然 1 万小时理论不适合一些领域,尤其是不适合炒股,特别是中国的股市,如果你花 1 万小时去炒股,可能会倾家荡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