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机器展现出人类智力。回到1956年夏天,在当时的会议上,AI先驱的梦想是建造一台复杂的机器(让当时刚出现的计算机驱动),然后让机器呈现出人类智力的特征。
这一概念就是我们所说的“强人工智能(General AI)”,也就是打造一台超棒的机器,让它拥有人类的所有感知,甚至还可以超越人类感知,它可以像人一样思考。在电影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机器,比如 C-3PO、终结者。
还有一个概念是“弱人工智能(Narrow AI)”.简单来讲,“弱人工智能”可以像人类一样完成某些具体任务,有可能比人类做得更好,例如,Pinterest服务用AI给图片分类,Facebook用AI识别脸部,这就是“弱人工智能”.
上述例子是“弱人工智能”实际使用的案例,这些应用已经体现了一些人类智力的特点。怎样实现的?这些智力来自何处?带着问题我们深入理解,就来到下一个圆圈,它就是机器学习。
机器学习:抵达AI目标的一条路径。大体来讲,机器学习就是用算法真正解析数据,不断学习,然后对世界中发生的事做出判断和预测。此时,研究人员不会亲手编写软件、确定特殊指令集、然后让程序完成特殊任务,相反,研究人员会用大量数据和算法“训练”机器,让机器学会如何执行任务。
机器学习这个概念是早期的AI研究者提出的,在过去几年里,机器学习出现了许多算法方法,包括决策树学习、归纳逻辑程序设计、聚类分析(Clustering)、强化学习、贝叶斯网络等。正如大家所知的,没有人真正达到“强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采用早期机器学习方法,我们连“弱人工智能”的目标也远没有达到。
在过去许多年里,机器学习的佳应用案例是“计算机视觉”,要实现计算机视觉,研究人员仍然需要手动编写大量代码才能完成任务。研究人员手动编写分级器,比如边缘检测滤波器,只有这样程序才能确定对象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形状侦测可以确定对象是否有8条边;分类器可以识别字符“S-T-O-P”.通过手动编写的分组器,研究人员可以开发出算法识别有意义的形象,然后学会下判断,确定它不是一个停止标志。
这种办法可以用,但并不是很好。如果是在雾天,当标志的能见度比较低,或者一棵树挡住了标志的一部分,它的识别能力就会下降。直到不久之前,计算机视觉和图像侦测技术还与人类的能力相去甚远,因为它太容易出错了。
本篇文章是有青岛达内培训为您呈现,希望给您带来更多更好的文章